疫情時代下的轉變
方才聽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一則短訊,講的是疫情過後,我們的生活能回到過去嗎? 個人不喜BBC的偏中的立場,相較之下經濟學人對資訊封閉的小兔子而言,更為親近,而對經濟學人的印象肇始於是2012年那驚天動地的評論Ma the bumbler。
我們能回到過去嗎?因為記憶偏向美好,我們才想回到過去,所以在社群或媒體上,三不五時就提起數十年前那亞洲四小龍頭的年代;緬懷在戒嚴時期,政治、社會或治安呈現的穩定美好;就連蘇軾也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然蘇軾並不沉浸緬懷,這闕詞後面就點出為何傷懷,在於早生白髮,而有人生如夢之慨。更直白地說,現實的我們,已經過了意氣風發或巔峰時期,所以想回到過去,想再次感受那胸中充滿驕傲恣意。
然,記憶偏向博物館般的美好,但實際生活是嗎?
亞洲四小龍頭的年代,台灣被外媒笑稱為Republic of Casino,轉瞬間股票血流成河;緬懷那穩定的美好,那是以犧牲言論、通訊、結社與行動自由......等等,換來的假象,老爸說,當年往返馬來西亞的信件,都會先被拆封檢查過;即便是疫情前很流行的出國旅行,當年未當兵的男孩子還不能呢!
同樣的,在全世界因為COVID而按下生活暫停鍵時,台灣與少數幾個國家因為有效果決的初始手段,而獨樹一格的安全。因為夢幻般美好生活,終究在五月中接軌世界,而後,一些人自我陶陶然的感覺沒了,開始緬懷過去,接下來就是激烈偏差地指責與謾罵,完全忘了,這樣的美好是多少限制換來的。
質疑著為何還要讓人入境? 家人回國不可嗎?
質疑著為何還要讓外國人入台,增加境外移入? 你家的老人家所需的外傭打哪裡來?
質疑著為何要發展疫苗? 我想當年也很多人質疑著為何要發展半導體這個陌生領域。
時間不停留,抽刀斷水水更流,外媒經濟學人比我們更了解這句話。回到初始的問題,我們還能回到疫情前之生活麼?在COVID 19之前,世界也經歷過幾次大規模瘟疫,每一次都是轉機。十四世紀的黑死病,促使大航海時代,因為當時的人們發現與其留在陸地上莫名的感染傷亡,不如去海上漂流還有生存的機會;1918年西班牙流感造成的傷亡比一次世界大戰更嚴重,男丁不足情況下,女性開始到工廠工作,有了就業機會後,女性平權開始抬頭。同樣的,在這一次疫情,經濟學人也看到許多原本喜歡實體購物的民眾,開始了網購消費;人們又回到露天電影院,連同上班穿著都改變了。
那我呢?三級警戒7個星期了,在這62坪下的我有何改變?
首先,交通時間減少,減少早上塞車的無奈。接送孩子時間變少,減少時間意識被切割的情形。
工作方式改變,逼迫自己學習許多線上教學的技巧與程式,我用上了Google meet, Edpuzzle, Google Docs, Quizziz與Flippity,然後發現自己算是應用豐富的。
運動時間變多,不能出門更懷念揮汗運動的感覺。
寫網誌頻率增多,外在干擾減少,反而有更多時間靜心寫作。
觀察別人,在這個大家愛講話愛抱怨到處可以抒發的年代,觀察別人成了有趣的事情,不難發現有些人抱怨現在,以便活在過去。然而有些人利用這疫情不出門的時間,狠狠跨了一大步當了別人的車尾燈。
觀照自己的髮長與體態,言語與吐納,進食與喝水,在關照的當下,時間流減緩,彷彿有了詩的意境。
疫情之後,我還想回到過去嗎?
說真的,在家工作也不錯,聽說西班牙試辦一週工作四天,羨慕!
既然在風X媒無料登出,大家就笑看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