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9的文章

TED TALK~Meet the mom who started the ice-bucket challenge

      Nancy Frate is the one who started the ice-bucket challenge  to call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the disease, ALS.  This is an incurable disease, which means people can only see the patient gradually weakening day in and day out.  She's such a brave mother for she positively faced the music and turned it into a motivating story.  I think it must be a hard work and twisted with some complicated feelings.   When  I witness my kids suffering from some diseases or accidents, it really tortures a mother's heart; therefore, it mush be a strong bondage among the family members and deep faith, which allow them to share and embrace each other at the hard times.  Without the family link, the patient and the carers suffer alone, it hurts to be left alone.  Without firm faith, people tend to complain, and it's also not good to health.      She attributed her courage to her ALS-diagnosed son, Pete, whom she described as ...

TED talk-Joy of surfing in ice-cold water

     I was astonished to view the short video clip shown by the photographer Chris Burkard .  Beautiful photos touch; however, they sometimes lie.  Chris' pictures did touch the hearts without faking feelings, showing an absolute loneliness purifying a complicated mind.  I was greatly moved not only by those astonishing photos but his testament to the wild nature as well.  He linked the joy with suffering and said " There's no shortcut to joy."  And he also said  that pain is the shortcut of mindfulness.  Nowadays,  people tend to pursue the quick or real-time joy and might be trapped in the net-surfing or social groups.  Who would like to take pains to go further exploration into peace in mind?      When the photographer stood on stage and explained his obsession with the cold/ isolated beaches on earth, his eyes glowed and his voice shivered.  He's sincere and that made his speech as part of my reading....

Elephant/Oct 14, 2016

圖片
     This is a warm and affectionate story about the power an imaginary friend can bring.  Having  much experience in playing alone in childhood, I really know what the little boy felt  and  understand why he got an elephant as his company, for that's the nature to be accompanied. To my great surprise, the grandpa understood his grandson's loneliness and pretended to believe there's an elephant in the room.  In most cases,the boy would be treated as a naughty coconut making a lot of excuses.        When I was telling the story, my kids and students could probe into deeper thought and had discussion about the elephant.  In kids' mind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is not that arbitrary,for they treat everything sincerely and directly.  A great book says little but elicits more.  This book does, too.

下雨~第三場雨

六月天,高聳的白雲代表著不低的降雨機率。      夏雨總是來得又急又快,有了上次的教訓,她出門運動開始帶著傘。 果不其然,這一日她用上,就在快到家的途中。雨下得又急又快,她看著其他用路人急急忙忙躲雨,她停下腳步撐開雨傘,慢慢踱步回去。第一次,她發現雨中散步很讓人心靜,或許跑者少了,她沒有了壓力;又或者路上行車少了,她認為自己好像走進一幅山水畫,挺愜意。唯一比較討厭的是,鞋子不免濕了。 走著走著,旁邊似乎有車停下,接下來傘前有人擋了她的去路,她下意識地閃了邊想繞過去,但對方並不想讓她過。       低沉有力的命令:上車回家。       她閃個身說:不要。       對方繼續說:那我先回家等你。男子開了車疾行向前離去,濺了她一點,他從後視鏡看著她氣呼呼咆嘯的樣子,他笑了。然而她惱了,早些的愜意如今成了狼狽,原本的自在轉成兩難。 她繼續走著,思索著該不該回家。回家,就得面對他,還有他那種自以為溫柔的霸道;不回去,自己得撐著傘躲到哪裡去?       她停下了腳步,看著一隻隻蝸牛趁著雨天溜了出來,在路旁、在溝邊,她覺得有意思,看著看著她想起了一句老廣告詞: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啊。買了一杯熱拿鐵,尋了角落的位置,已經有人,而且對方還跟她點頭致意。       啊!原來是鄰居。       她另外找了個靠窗離冷氣遠一點的位置。雨水滴進水窪,雨水沿著玻璃流下,雨水進了鞋,每一步都踩出聲音。 Go to Chapter 4: 暴風雨前夕 https://kingharejunior.blogspot.com/2019/08/4.html

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Do Less, Get More/17 Jul, 2017/

圖片
曾經有個人對我說:你太努力了。     他看著我在不同家庭間生活的軌跡(原生家庭、現有家庭、配偶家),有感而發。     有時候想想,我在不知不覺中開始織起一張網,一直編織著編織著,直到有那麼一天看看他人,其實不用很密集的網絡也可以抓捕到獵物,才低下頭來驚覺已經長繭的手。     這本書書名,個人認為翻譯的超出作者的本意。中文譯名[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只有點出不要同時多工,專注唯一,然而英文書Do Less, Get More:  How to work Smart and Live Life Your Way很明白點出,先過濾、刪減事情、物品、人際關係之後,再來排定優先順序,分工而專注。或許該說拜吸引力法則,最近多讀了幾本這類生活風格或心理勵志型的書,分別來自日本與英國的翻譯書。日文斷捨離頗具禪學思想,希冀做到明鏡本無台,無處捨塵埃,作者通常是隨處捻來各自成章,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夏、瓦 茲蒙德】卻很邏輯性的論述生活何時變得複雜,直指出人內心的恐懼或不信任讓我們不知或不懂或不願刪減、過濾出真正重要的事,然後從繁雜的事、物或人際解放,直接聽從自己的直覺,擁有自己的力量。高喊著Less is more很簡單,但如何從more 到less需要的不是只有的智慧,更需要的方法與行動,本書最後一部提供個人的經驗與練習,且反覆提醒 行動才有用 。

下雨~第一場雨

她沒想過,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會打亂未來生活的安排。 。       她有慢跑的習慣,她說那是她暫時流浪的方式。每一個浪人,都有想回的家,與暫時不想回的理由。她愛她的家,也存在一些暫時不想回的理由。要脫離婚姻,她還沒勇氣,但至少可以用雙腳可以延伸生活的空間,把每日的反覆儘量延伸成流浪的想像。       一向,下班之後,料理之前,兩個孩子寫功課,她綁起馬尾、穿上運動鞋向路的一端跑去。       雨水多,路旁的雜草長得快,有時她會被竄出的野草搔癢的亂了步伐;人行道上的磁磚因多日積水有了苔癬﹐她得小心放慢速度;有時候後頭趕上的跑者大力踏過水坑,濺了她一點兒;有時候還來不及閃躲,雨水打了下來,流浪的浪漫想像瞬間轉換成狼狽現實。她瞇著眼睛往路底那家剛開幕的便利商店跑去。 心想:還好帶著悠遊卡。 店員:歡迎光臨 心想:冷冷的,來一杯咖啡也好。 她正想跟店員點一杯很平凡的咖啡拿鐵時,店員又說:歡迎光臨。 不知為什麼,她回過頭看了一下進來的人,也是一位狼狽的跑者。看著有一點眼熟,腦海中迅速浮現四個數字1970,這是社區鄰居的車牌號碼。鄰居六年來,他們從來沒說上話,打照面的機會就是會車時的幾秒時間。 他笑著先說:下雨了。 她:嗯!很不巧。 他:喝咖啡啊? 她:嗯! 他轉身往走到盡頭的座位走去。 店員:大杯咖啡第二杯半價。 她拿著兩杯咖啡,往走到的盡頭座位走去,一杯給了鄰居。他很客氣地收下。 雨勢更大了些。走到窗戶旁看看這雨勢,估計一時半刻應該緩和不了,於是走到雜誌區前隨意瀏覽,並不專心。架上擺設著幾本總裁體的言情小說,她拿起來看,被封膜了。書的封面是一個男子下腰抱著個女人,身上的白襯衫鈕釦解了三顆,隱約有著胸肌;女子看來相當年輕,穿著運動衫,側臉的表情並不鮮明,有著常常濃密的睫毛。 【亂世佳人吧!】她想著。 翻到後面的故事簡介,有一點兒興趣了。霸氣總裁近身欺近職場小白兔,先是頑皮地捉弄、再來是嚴苛的訓練、柔弱無助的危機與神救援,穿插著不經意的臉紅心跳。 她笑了,想她年她也是一個職場小白兔,雖然沒有霸氣總裁在旁,卻是霸氣律師,當時那魅力,讓她無所遁形。 【莫名其妙!】她心想,這樣的故事怎麼都沒寫到職場小白兔長大,可以獨當一面的時候,那霸氣還會...

你的形象,決定你的價值/24th Apr, 2017

圖片
有時候,有些書會招喚你。         在網路書店暢行的年代,實體書店的魅力,就是即便有一堆小孩在旁嘻哈,她/他就是你的唯一。 這是一本網路書店茫茫文字裡,絕對不會有興趣的書,然而在走過書架前,他就像當年的裴帥一樣,笑得無與倫比的燦爛,讓你不看他也難。然而導演說,裴帥會為了悲傷一個鏡頭,成天聽著悲傷音樂,只為那當下氛圍,讓你不想他也難。我不是勇樣迷,但扎扎實實記得當年那股瘋狂掃到了法研所女同學,記得當年她臉上散發的那種迷濛與笑意,如今還有幾個人有此魅力?       回歸到書籍本身,作者是韓國演藝學院的法人代表,內容便是他系統地歸納實務經驗轉化成文字。雖然有些章節稍微有一點跳躍,但還算不紊亂地提到如何定位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魅力。他明確地點出一點:成功的演員一定是努力再努力,沒有天生的。他說明那位成功地創造寒流的裴帥與近期的寒流收割者宋仲基,都是無時無刻在詮釋腳色與訓練自己,即便是沒有拍戲的時日,仍然觀察、閱讀、學習、行動,進而昇華成為自我特質。另外,他點出這些巨星們日常生活上相當自律與謙虛,懂得內斂掌握下山的時機、懂得欣賞下山的風景。               說真的,此書給了相當不小的衝擊。從小就是被教導著:美麗是膚淺的,用功念書才是真。一直到閱讀這本書之後,才驚覺自己對自我形象的疏離,我嘲笑著膚淺,同時不自覺地透露自己妒忌著他人的美貌,嫌惡這自己平庸的相貌。然作者認為演藝世界不缺乏美貌的人,缺的是自我形象的定位。彷彿上週大學同學也是持類似觀,相貌是天生,但氣色才是重點,我們可以藉著一些方法改變,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氣場,提升自我價值。 <你的形象,決定你的價值> 作者:金載燁,韓國演藝學院法人代表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Apr 27, 2017

     彷彿每到四月份,情緒攪擾就特別明顯,思念過往的親人與工作上的倦怠雙雙席捲而來,抑鬱的胸口就像陳腔的說法,是顆石頭壓著,沒有立即性的危險,但久了,總是不適。能仰望誰?除了主耶穌外,我能仰望誰? 在有察覺波動時,低頭禱告,祈禱波動漸次平息。而讀書則提供另一個平台,有點距離地凝視著自己。     生活哲學的風格,每隔幾年就換一個詞,不知何時從所謂的低調奢華,轉換成北歐的Less is more極簡風格,再來就是日本吹來的斷捨離,今年又把丹麥推成最幸福的國度。當斷、捨、離快成為成語時,我都還笑著說:買這樣的一本書來,怎麼稱得上斷捨離?  於是書架上依舊月月膨脹,椅子、階梯、餐桌上不乏書籍,駑鈍如我也意識到生活空間被書籍、物品切割地凌亂,視野當然顯得侷促不安,更遑論觀自在? 於是在一堆斷捨離的書籍中,就這麼一本書講的是【我決定】,要從動心起念開始,講到極簡的目的。書名雖然很謙虛地寫著【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其實是在一堆斷捨離後,更進一步的極簡,從空間上反推到心境的極簡,成就自己的少就是幸福。     想想,其實有了固定住所之後,物品的累積就像細菌增生一樣快速,四口人的物品倍增,光想像都很恐怖,所以每當心思的敏銳更勝成人的兩兄弟說到很喜歡到飯店,原因總是說著乾淨整潔之類的,我想或許藉由簡化生活物品,我這般老亞當的感官會復甦,會從自我、他我的評價而解放,感受到自由;少了許多物質羈絆的孩童,或許好奇心會更強大一點或消失地更晚一點,同心保鮮期更久一些。     前陣子讀經讀到帳幕、會幕時,不禁想到,是不是因為隨時要搬遷所以人們會簡約物品的擁有,釋放更多的自己崇神敬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廟宇的繁複、教堂的瑰麗,豈不是迥異於當年曠野中流浪時的堅持?或許我們擁有,就成了它的奴隸,擺放位置、捨不捨都得選擇,成天都要做選擇的話,哪能專注?哪能感受生活? 作者第四章明白列出他的12項改變,而在最終章再次強調,不是【變】的幸福,而是從外到內釋放自己去【感受】幸福。 書名: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作者:佐佐木典士              花了兩晚閱讀這書,一個小時半敲了這些文字,一再反思後,得幫這本書找個有緣人囉...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周一無意間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除了作者吸引我之外,這個書名下也有意思,排比且因果,還有逗點。      許久以前就讀法研所時,體悟到真正的自由來自嚴謹的態度,那三年的學習顛覆以往自以為是的浪漫與大而化之,說穿了就是不謹慎小心。慢慢地從一開始的權利、義務、責任不分的渾沌思考,到後來精準的語言表達,即便多年後,站在講台上的自己仍會要求用語的精準。      回想父母親的教養方式,雖說是民主自由,當其實是自由放任。興許是打從非常小的時候就有所感知,女孩子要在農村社會裡難有出頭天,所以才努力在學業上有所追求,甚而追過聰穎的哥哥,所以我成了村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更進一步走入研所。這一切的自持,在於我沒有太多資源可用,沒有補習,所以多作筆記、多做練習;沒有辦法上美語補習班,那就訂雜誌自己來。大家一天都是24小時的情況下,要擠上那些學習,勢必地多規範自己,才能減削一點原生家庭的惰性與隨性。求學階段,是這輩子自律性最巔峰的時候,之後就急速下坡,這景況就是書中批判的地方:舒適圈待太久,成了沙發馬鈴薯啦。      書的內容,其實已經被書名講了八成,許多都是借用一個名人的話或事蹟來強調自律的重要性、結果,短短的篇幅很好閱讀;有時候是作者說他朋友的事,這種強者我朋友、弱者我損友的例子,每天網路文章轉載許多,所以不禁懷疑這書或許是部落格文章的集結。再看看作者,打的是*小野,特地在前面加個星號,以示別於我們台灣作家李遠/小野,當然那用字遣詞與文章厚度也相差甚遠。書中只介紹著這位作者是新世代旅日作家、設計師,並沒有其他人的寫序推薦,所以也無從得他的背景。若從GOOGLE查詢,他還有另外兩本簡體字作品,不過因為眼下這書,我實在沒勇氣再閱讀了。      網路購書,偶有驚喜、偶有踩雷,就隨喜吧。 書名: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作者:*小野

刻意練習

        看書,誠如閱人一般,總是從外在起,這一本的封面以白底為基色,四個藍色的字就很突出,輕易地在書架上捕獲目光。         書名【刻意練習】並不會給人一個清楚的樣貌,其副標題說得更明白,說明比天賦關鍵的學習法就是在於刻意的練習。所謂刻意練習,除了練習之外,前提是要刻意,換句話說就是得有目標、有意識的練習,所以很強調在獨處的練習時刻,因為在這般安靜情形下,人才會關注每一次練習的差異,進而找出進步的關鍵點而突破。          第二點就是發展出心智表徵,其實就是pattern,投入時間愈長,越能建立對每種技能或知識的pattern,更有效率處理大量的資訊,避免只有短期記憶對心智運作的限制。         第三點是如何進入刻意練習。有專業的指導幫助改善,以頂尖前輩為師,可以縮短自我摸索的茫然感與挫折感;然而只有遵守老師或教練的指示並不足夠,還得專注於自身練習,將目標具體化與細微化,以利隨時掌控。這個部分除了仰賴他人指導之外,學生必須學會自我監控與察覺,因為大部分的人負擔不起有個教練或老師隨伺在旁。         最後將這樣的刻意練習落實在工作上、日常生活上,顛覆學習僅是知識的累積,而是透過學習的技能積累學習的厚度,往天才的方向前進。 書名:刻意練習/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s Science of Expertise 作者: Anders Ericsson; Robert Pool

為什麼你的工作做不完?

        有一陣子書店架上的書流行以【為什麼......】為名,只要在書店網頁輸入關鍵字【為什麼】就會出現一堆結果。我想這種現象跟心理學有一點關係,當有好奇疑問時,會有內在驅力(動機)人主動尋找答案,,主動經歷學習會比被動學習更深刻,無怪乎這種為什麼為什麼的書,挺暢銷。或者提醒人們保持一種不先入為主的綜觀力,得以隨時察覺某種行為背後的原因,不輕易為外力所驅。這本書探討了為什麼工作做不完之外,也針對原因而對症下藥,寫作風格有軟體工程師那種input-output-debug的流程。讀完此書後,稍微做一下筆記,如下: Q1. 針對工作,思考習慣與規定最初的意義何在? Q2. 找出你的天職為何? 高效時間管理術 Top 1:贏在起跑點:最後衝刺是大忌。          工作時間長,效率常不彰;太重視工作,煩而減低效率。 Top2:Scacity v.s. Slack         心有餘裕,更能成就 Top3: 掌握時間,首重藍圖規畫          Ex1.與人約會,30分鐘餘裕時間。          EX2. 分割難題,以15分鐘為單位。          EX3. 減少選擇的次數          EX4. 以2:8法則貫徹工作(前2天完成8成)  TOP4: 學習要高效率,預習(PREVIEW)最重要          拒絕無目的性學習;邊做邊學最深刻 書名:為什麼你的工作做不完? 作者:中島聡

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Aug 14, 2018

        從三年前【蘋果橘子經濟學】之後,另一本闡述人類經濟行為之非理性面。與前書一樣,也是由兩位作者跨域寫作,有著經濟學的理論與理性,也有著認知心理領域的觀察與推論,讀著讀著欲罷不能。中文書名並未把此書的重點點出,從英文書名(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eans So much?)方能抓住重點,以scarcity匱乏為核心,說明匱乏狀態下的思維模式,然後是匱乏狀態下的行為,最後針對匱乏的情境,如何應變與脫困。 Top 1: 匱乏之思考模式       好處:匱乏(稀少)的情況下會帶來專注紅利,亦是更有效率、更為專注。       缺點:匱乏(稀少)的情況會造成目標禁列,也就隧道效應,眼光被設定框架,無法看到隧道外的東西。匱乏讓心智成為俘虜,佔據認知頻寬(也就是思考與注意力),最後成為惡性循環。例如飢餓的人只想到食物;沒時間的人,腦海裡都是未完成的事;孤獨的人,會特別注意她人成雙成對,自己形單影隻;貧窮知人僅能處理立即性的財務,無暇計畫長遠。      而認知頻寬並非固定的,卻是可以改變。所謂認知頻寬包含流動智力,就是抽象思辨能力;另一就是執行控制力,如何計劃與專注。當資源變少時,人有效的認知頻寬會變窄,當資源寬鬆時,則會變寬,所以並非不成不變。 Top2:匱乏下行為      匱乏後會有【取捨】,相反地寬鬆則多有【不選擇自由】。前者會有取捨,有時就有短視而無前瞻;至於後者寬鬆的狀態下,人可以不選擇的自由,也就是容許失敗而不介意犯錯。想像富人投資失敗,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一個窮困之人,少了一天薪水就得餓肚子,他哪能停下手邊的工作去做健康檢查?他甚至得忍痛工作,直到沉痾時所需的醫療費用更龐大。      資源稀少會帶來專注紅利,但作者顯然更側重它的副作用,甚而認為匱乏自己會製造陷阱,循環不已。過猶不及的專注會影響了表現,誠如父母過猶不及的愛,都是不利孩子成長。 Top3: 打造認知頻寬:就是製造寬鬆      匱乏的狀態下,那些重要但不即時的事就很難落入思考範疇內,所以對付貧窮、常常沒時...

大腦喜歡這樣學

圖片
相較家中原本有關大腦學習或認知的書籍,這本比較淺顯、平易近人。 作者以自身經驗,告訴讀者她如何從一位數學低能的人,進而成為數學領域的專家。或許可以說從0到100的過程,她學習理解的策略為何,她一一條列,並輔以簡單的大腦運作模式來解說她的學習策略為何有成效。 學習要深刻,記憶力不可少,提升記憶力,讓短暫記憶能深層刻印成長期記憶,有以下方式: 1. 視覺化:想像將學習目標導向不同房間,分門別類存取。 2. 譬喻:找出一件事與另一件事情的相似點,觸類旁通。 3. 間隔複習: 比密集複習更具效果。 4. 有趣口訣:30年前背【餓得話,每日熬一鷹】講的八國聯軍【俄德法美日奧義英】,仍然忘不了。 5. 自我對話:哈姆雷特不就是自己碎碎念,成就了一段經典名言嗎?(笑) 6. 規律運動:運動刺激內啡肽分泌,提升學習的快樂,進而加深記憶。 對於理解之於記憶的關係,作者認為像是強力膠,讓記憶更牢固,以免流於短期印象。 許多學習半途而廢,不外乎學習挫折與習慣性拖延,後者換言之就是惰性,要對付挫折與拖延,可以嘗試: 1. 製造成功的經驗,維持學習熱誠。 2. 將一小步切割成更小一步,容易達成的目標會更吸引人繼續。 3. 有用區塊的建立:刻意練習、動態複習、回想(我最推這個方法)與測驗 4. 自我監控:比如利用行事曆,了解自己行為模式。 5. 明智的等待:延宕滿足會減少無意識上網、社群軟體上時間浪費; 在行動之前,有點策略是好的,就像是下棋。 6. 如果非得吃青蛙話,就先把青蛙吃了吧。最難的事情解決了,就像生小孩,頭過身就過。 學習有時得在專注模式(focused mode)與發散模式(diffused mode)來回運作,前者專注模式所帶來的專注紅利,在之前的書籍已有介紹,這不消說,但它並非一本萬利,也有所謂的隧道效應,無法關注其他面向,這時不妨藉由散步、聽音樂、沖個澡,讓緊張的大腦輕鬆一下,會有豁然開朗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