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上)
這是一本書名與內容不太相符的書,雖名為投機,實則是作者的人生哲學在投資上的展現。他不說著數字、圖表,他寫的是散文與哲思;他不談預測股市指數,他談的是歷史與對事件發生的靈敏度;他不否定賺錢的快樂,他回憶著當身旁的人都投機失敗時,唯獨他一職獨秀時的落寞,這真是展現一種民胞物與的感受。 手上這書是增訂版,從前面五份推薦序就相當精采,五份推薦各有所得,有作者好友的用平實口吻說著他的精彩,也有著財管教授謝劍平老師學院派的推薦言,但最最跳tone的應該是蔡康永的序言,自述著混砸著小無賴與孺慕之情。雖然對蔡康永的認識總是不離小S,不得不說他的人生閱歷深度與廣度非一般人所及,用著有點調皮但相當到位地評論,說著作者老於江湖卻不帶江湖味,當我再次閱讀此書,更是覺得此言不假。 書名裡投機一詞,在中文世界裡,總是帶著負面的評價,似乎就是走著不正當渠道、帶著賭博心態的取巧行為。然在英文字典裡的定義,speculation一詞,卻是中性的語詞,是一種缺乏足夠訊息的臆測行為,另一是買買以求獲利的行為。語言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有著不同的語意內涵,提供窺探文化差異的樂趣,在這個詞上或許可以有著更多的想法。 對於錢的觀念,在中華文化影響下的八股文章總是教導著學生克己復禮、安貧以樂道,但長大之後,賺錢取代成績,成了新的衡量標準,成功就是賺錢,賺大錢,賺比其他人更多錢。於是乎,一個奇怪的總統候選人喊著賺大錢,喊出了許多人的心聲,為何今日聽起來非常荒謬的口號,當年可以旋風地橫掃南台灣,這或許反映出我們對對於金錢的觀念,是矛盾的。我們吝嗇地不讓孩子知道,擁有金錢可以帶來人格獨立,卻在踏出校園後強調賺錢是一種能力,不會賺錢就是沒能力。 本書第一章就直指金錢的魅力,把一般人想談確有點羞怯或覺得俗氣的心態說出來。淡泊名利者通常都是已經擁有者的千帆看盡,沒有擁有過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追尋其他,但心裡依舊是落寞。金錢讓人有著物質享受與自由地支配時間,所以人更應該直球面對金錢,而非追著金錢跑。作者也澄清者擁有錢與賺錢的慾望不同,後者像是高漲的性慾。這倒是好理解,每次計畫出國旅行的興奮與憧憬從訂機票開始,在踏上飛機那一刻開始消退。 投機得利,就是證明自己眼光無誤,所以有遠見的戰略者方能稱得上投機家,不然就是賭徒。即便是需求創造供給論的經濟學家凱因斯,也不自持學者身分而安貧,以他獨到眼光,他在1929經濟大蕭條後,狠狠...